572551280147533 166985120552283 香港經濟日報:一隻智能護膝的誕生 242382724095172
top of page

香港經濟日報:一隻智能護膝的誕生



護膝,稀鬆平常的健康用品,除非是有需要的使用者,否則大家對它未必太留意。

有設計學院,為本來平平無奇的護膝加上智能技術、考究實用性及美觀度,並進行人體實測……這一隻護膝,確引人好奇。

這一隻智能護膝,是跨學院、跨學科的成果,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系主任兼知專設創源(CIMT)負責人林綺妮道出源起:「見到坊間有很多類似護膝產品,外觀都不大吸引,現在很流行高智能物料(Smart Material)應用,尤其在時裝方面也愈來愈多人使用,我們便想,可否把高智能物料與時裝兩者結合,做一些比較吸引的產品出來,既有紓緩功效又有美感。」計劃由上年4月開始,組成一支6人團隊,進行相關計劃。

她找來Tina Ho與黃俊中兩位知專的時裝設計畢業生來幫手。黃俊中對針織製品興趣濃厚,這產品與針織有關,絕對找對人;至於Tina現為HKDI知專設創源顧問,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是她的拿手作。「發熱膝墊是環保設計,一塊布織出來,不會有剩餘布料,織完縫合便完成,屬於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加上這兩人是師姐弟的關係,有一種師友的意義。」

關注產品效能

林綺妮指出,這產品的早期製作,把很多心機投入設計方面,包括物料、顏色、比較市面上的相關產品。「一個產品是需要幾個方面合作才成,我們是時裝設計,但需要一些醫療上的建議、健康產品上的支援,因此邀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工商及酒店旅遊管理學院運動及康樂學系助理教授、物理治療專家陸子聰博士加入團隊。」

當團隊完成了設計後,外觀滿意,但畢竟是健康產品,效能同樣備受關注。陸子聰博士表示,智能護膝曾進行真人測試,得出結果後再改良產品,包括測試者的使用感受、運動及活動時產品的效果如何。

「在物理治療方面,一直採用熱來紓緩及促進血液循環、減低關節痛楚,例如浸熱水或發熱墊之類,使用發熱墊以繃帶紮實,帶出街不方便。」

透過以上背景,他們再進一步發展下去,例如溫度提升後對肌肉柔軟度、關節活動範圍是否會有幫助,翻閱文獻後,再將意念、資訊集合在一起來繼續發展這產品。

參考意見再改良

第一步是以長者為測試對象,邀請了幾位本身有輕微膝痛的長者試用。「護膝的溫度我們參考了其他資料,包括水療,一般使用介乎攝氏30與40多度之間,以這範圍,透過了第一次測試發覺每人溫度的承受能力各異,便把構思放入產品,好讓不同的人因應需要調校溫度。」最初對於護膝的溫度,有些長者覺得太熱,有些覺得不夠熱,參考他們意見後慢慢調整及改進,最後設置了3個溫度(攝氏35度至45度之間)。

坊間上的發熱膝墊類似產品比比皆是,Tina說出這產品的「不一樣」:「我們的宗旨是希望透過溫度可以幫助人體血液循環,紓緩關節痛症外,畢竟是來自設計學院的產品,也做得fashionable些,提升生活質素。」

製作過程中,除設計部分外,Tina指更有一些工藝上的難題需要解決。「不是我們設計到好靚就可以做到。產品中的發熱纖維紗綫的分布我們是要兼顧的,或者製作上的限制,團隊都要傾下,怎樣才能把設計實踐,花上很多時間在這些方面上。」

市面上的發熱膝墊產品都沒有彈力,黏合靠的多是魔術貼,他們一改這特性,想膝墊能貼緊皮膚,慢慢去想,最終敲定針織最能發揮這方面優點。團隊很感謝針織廠方面的支持,邀請同學到廠房實地參觀生產及織布情況。

畢業生:構思到成品很有成功感

黃俊中感到最困難的,是他本身讀時裝設計,這發熱膝墊則是產品設計。「要留意的是人體的不同位置要能穿上,出身時裝設計,更要留意它的美觀度,與針織廠商討多次。覺得挑戰頗大,我不是讀針織設計的,頭一次接觸針織,都要花些時間去研究,CIMT提供了不同物料讓我汲取靈感來設計。」

他說花得最多時間是把一個平面圖織出來變成立體。「不同的紋理及圖案都有拉力,而要將織布配合人體體形,我們執着在這些部分較長時間。」

設計快將出售,John坦言心情興奮。「成為設計師已是夢想,設計的產品能在市面銷售,做學生時也沒想過,參與這計劃獲益不少,例如與廠方去傾,到賣出市面,很有成功感。」

撰文: 周美好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Instagram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